个人简介
马瑜,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21级本科生,汉族,共青团员。成绩排名位列专业第一,获国家本专科生奖学金、立方奖学金,连续七学期荣获校一等奖学金,获评福州大学“三好学生”、连续两年“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”称号;在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,作品入选米兰设计周全国一等奖、“大广赛”全国总评审二等奖、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全国100件优秀作品、“互联网+”省赛金奖,斩获国家级奖项2项、省级奖项15项,获奖总数达二十余项;注重科研探索,拥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国家发明专利,并在EI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篇,现已被正式收录;学生工作中,曾任院自律会部长,现任21级甲部学生会部长等职务;积极投身志愿服务,参与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活动,累计志愿时长235小时。

深耕学术 厚积薄发
以“追求卓越”为人生信条,她将对设计的热忱化作行动:课堂上永远坐在首排,笔记布满三色批注;课后带着草图辗转求教,空教室见证无数深夜修改方案的身影。她深信“设计需以扎实根基为原点”,在“三大构成”课程中钻研现代表达,于设计史论中梳理流派脉络,每日以软件实操锤炼技艺。连续两年稳居专业第一,荣获校一等奖学金及“三好学生”称号。翻看积满三册的笔记,她笃定道:“所谓灵感,不过是千万次练习迸发的火花。”

跨界融通 淬炼锋芒
“单丝不成线,独木不成林。”在跨界融合的时代,她以实践诠释创新真谛。她主动跳出舒适圈,在“互联网+”创新创业大赛中组建跨专业团队,将大漆工艺与国潮元素融入鞋履设计,打造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系列作品,斩获省级金奖;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,其作品以视觉叙事重构商业逻辑,获国赛二等奖。正是这种“操千曲而后晓声”的淬炼,铸就了她独特的创作方法论,累计斩获数十项奖项。科研路上,她视“枯燥”为“寻宝游戏”:大二时参与传统漆线雕工艺研究,发现老匠人的工具效率低下,于是,她和团队成员泡在工作室整整两个月,历经百余次草图迭代,研发出符合人体工学的改良工具笔,获实用新型专利认证;后来,她与成员又把目光投向考古领域,参与设计无人机交互系统,自学编程优化操作界面。凭此“在泥土里挖金子”的劲头,她已拥有3项专利、1篇EI收录会议论文,更收获了科研路上最珍贵的财富——解决问题的勇气。
步履不停 向新而行
她以“一步一个脚印”的坚持,从普通学子成长为专业第一的“学霸”,从竞赛新人蜕变为斩获国家级奖项的“多面手”,手握山东大学推免资格的她,始终难忘暑期“三下乡”时,于安溪县湖头镇与村民共绘墙画的时光。烈日下,她与乡亲调颜料、攀脚手架,将多彩画面定格于斑驳墙垣,令旧村屋化身艺术画廊——235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,不仅是数字,更是设计回归生活的注脚。

站在新起点,她将延续“泥土里长出的设计观”:“设计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,我愿做那搭桥人。”